ε( ̄□ ̄)3||80年代出生=草莓族?珍妮佛論全球化世代下的徬徨少年時
六年級、七年級生在四、五年級眼裡,似乎是禁不起吃苦的世代,不過我卻不這麼認為唷。
有次去參加陳之藩回國的演講會,會後有位年青年問他:「請問生於全球化世代下的我們,該如何對抗全球化?」令我驚訝的是,陳之藩教授竟然很率性地說:「全球化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…。」就這樣結束了,他太太在旁邊則補充說,他的意思是,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遇到的麻煩與不安,像陳之藩是生長在國共內戰的時代,和日本勢力的壓迫,在這種經歷過戰爭和國民政府來台的人而言,那個時代所遇到的問題,恐怕不是沒有經歷過的人可以理解的吧。
時代拉到民國四、五十年,這個時代是台灣相當困苦又貧乏的時代,物資相當缺乏,很多東西都依靠美援。根據統計,這個時代每個人一整天可以攝取的熱量不過單單1100大卡。(現代人經常不小心一餐就不止這麼多熱量了)所以除了一些特例,大部份的人都是物資貧乏的時代,每個人都努力為了生活而辛苦地工作,為的只是求頓溫飽。
然後,如大家所知,6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,各項建設積極努力的時刻,四、五十年代的人也一直很努力工作,終於到了差不多結婚生子以後,生活都已經改善相當多了,不再像過去每天只求能吃飽,還有更多的娛樂可以選擇。因為小時候乃至青少年時期,物質這麼貧乏,理解到能吃飽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,台灣經濟也一直往上發展,生了小孩以後,生活狀況都相當不錯,理所當然不想讓自己的下一代受過去一樣的苦,也就是—人類基本需求的食衣住行。
所以每當老一輩的人批評這一代青年人是草莓族,不懂的吃苦。但事實上,這一代的年輕人,要像過去一樣克苦克難貧窮地吃每一頓飯,這種機會的可能性根本是零,因為老一輩的人自己也不願意自己的小孩受苦。可是進入職場,大老闆卻忽略我們這一代人的生長背景,直接貼上「草莓族」的標籤,我認為是相當不公平的。
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遇到的問題與煩惱,那麼80年代出生的我們,遇到什麼問題呢?簡單來說就是全球化和知識、資訊大爆炸的衝擊。
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要作什麼,對生命充滿了不安與空虛感,也就是徬徨。其實很簡單,徬徨的意義就是「選擇權」問題。過去年代根本沒有這個問題,因為他們沒有選擇權,在四、五0年代出生的老大,可能因為家裡兄弟姐妹很多,為了讓弟弟妹妹吃飽飯,會在國中畢業後直接就業,貼補家用。然後又因為相對早婚,差不多二十初頭就結婚生子,生了小孩之後,理所當然要更努力拼命賺錢養小孩,所以生命對這個世代的人來說,或許可以說沒什麼選擇。
但是,我們80年代有太多太多的選擇權了。但是,同時遇到的問題是,現在的社會早已是「全球化社會」,一個工作是全世界的人來跟你一起爭取,不像過去早期,即便是台大社會系大學畢業,也有好幾個不錯的工作等著你。面對大陸和印度人口的競爭,對青年人來說,的確有種不知從何努力,以及要努力到什麼程度的無力感。
在來是網路資訊,現在資訊太多太爆炸了,我不認為這是件好事。導致有些人得了資訊病毒,二十四小時隨時隨地在看新聞,隨時check最新訊息,但問題是,那些事情九成九跟你本人毫無關係,可是你得了強迫症,一直在看一些對生命毫無意義的資訊。但這不是我們青年人的錯,而是也是新世代遇到的困惑。網路實在太有趣了,老一輩的人不會也不懂從虛擬世界所得到的快樂,但一方面,的確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在現實的人際關係難以正常跟人相處。
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歷史之中,每個階段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煩惱與痛苦。以我之見,如果煩惱和痛苦是用「金錢」可以解決的,那都是小問題。印度這麼貧窮的國家,卻是自殺率最低的地方,北歐地區這麼富裕,卻是自殺率的第一名地方。心理學上說,有錢的人的確會活的比較快樂,但那是指中上水平,也就是一切基本需求都游刃有餘,且可以在危機事情上也能擺平的人,的確會比貧窮每天煩惱下一餐的人快樂。但是,越往上就不是如此了,什麼國家首富未必會比你開心,當人類到達「太」有錢的階段時,就會因為沒有比較基準而感到空虛,空虛就會帶來所謂的毀滅。
所以,四、五○年代是物資缺乏的世代,他們年輕時候所追求的是頓溫飽。可是六、七○年代的人而言,基本的生活都在父母的保護下沒有太大的問題,可是相對的,富裕國度之下的「心靈問題‧心理問題」,那就不是輕易可以解決了,因為你沒有個確實的標的物可以解決這些問題,所以現代人才會有那麼多的憂鬱症和躁鬱症。徬徨少年時,每個世代都有,但徬徨的原因都不一樣。
- Nov 08 Fri 2013 14:26
80年代出生=草莓族?珍妮佛論全球化世代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